明代青花花卉寿字纹瓷尊尊原本属于一种陶瓷容器的统称,形制通常为敞口、粗颈、深腹、圜底、圈足。商代开始出现原始青瓷尊,北朝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已是形体高大精美且颇为富丽,宋代起普遍盛行瓷尊,主要用以盛酒或宫廷陈设,如汝窑三足尊、出戟尊、定窑和磁州窑圆型尊等,清代景德镇各色瓷尊愈发丰富,常见的器型有苹果尊、鱼篓尊、石榴尊、太白尊、马蹄尊、络子尊、萝卜尊、观音尊、牛头尊等。
先说尊和瓶,尊和瓶的最大区别在口与足的大小:口大足小为尊,口小足大为瓶。当然也有例外,比如清代康熙年豇豆红釉莱菔尊和太白尊的瓶口瓶足就差不多大小,只不过器型上较为特殊点罢了。再就是瓶一般个头较高、而尊略低一些。花瓶、帽筒、将军罐和冬瓜、西瓜罐等陈设瓷讲究成双成对摆放,而尊和赏瓶、天球瓶、贯耳瓶等特殊器皿在陈设摆放时则喜单不喜双。
1、陕西岐山牛尊的形态是怎样的?陕西岐山牛尊,与兕觥同是西周前期遗物。与衡阳的商代牛尊相比,周代牛尊在形象上更趋写实。在牛背的注口盖上,塑造了一头小犊作为把手,在牛嘴流口处,特别加制一个壶嘴式的出槽。除牛头两侧和腿蹄外,其他各处,包括两只弯曲的牛角以及小牛全身,都满饰西周青铜器上多见的夔龙和饕餮纹。从整体造型看,它较之商代同一题材的作品更显得生动和具备神态。
2、牛为什么要穿鼻环?是怎么穿上去的?牛劲是很犟的。驯牛人(农民)在实践中得知牛的鼻中隔薄而布满神经,只要牵住并刺激牛的鼻中隔可使牛感觉到痛而乖乖地听话,并总结出用一个金属环穿过鼻中隔并套上绳子就可以牵着犟牛走。穿鼻环很简单,先找一颗有分丫的树,把牛头架过丫口,牛角绑在两树丫上固定,牵住牛鼻用专用利器迅速刺穿鼻中隔并套上事先准备好的鼻环,再在伤口涂上碘酊和防腐药膏(如鱼石脂软膏)就行。
穿刺点不要太靠前,不然容易拉断;太靠后也不行,后面神经不敏感,鼻环也较难穿。穿鼻环后要让牛只休息1~2天,而后经常牵拉鼻绳把牛牵到有青草的地方放牛,让牛知道穿鼻环的好处(有草吃),并逐渐让牛干些小农活,训练温顺。过去的鼻环为铁做的,后来有铜制的,现在很多地方改用不锈钢的最好。穿鼻环时间再牛只满一周岁时进行(通常在10~12月龄时)。
3、尊是什么样的?尊,商周时为酒器,北宋后期为宫廷陈设用瓷,元以后,尊便失去了实用器皿的作用。南北朝时有一种莲花尊,侈口、长颈、圆鼓腹、高底座、器高一般为50~70cm,莲花尊的颈部以粗弦纹间隔,上下各贴四组龙纹;肩部出六个粗壮的复式耳;自肩部经腹部至底座,刻画或堆贴俯仰呼应的莲花。造型极为华丽,是古代瓷尊的优秀典范,另外,还有大口尊、双耳尊、神兽尊、人形尊、鱼篓尊、石榴尊、观音尊、牛头尊及凤尾尊等,各具特色。